艺术兴趣和实践

引言   音乐   摄影   诗歌

摄影

前几年写的《爱上摄影》是对我长期摄影实践的一个总结。其中记载着我当时对摄影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里列出的提纲反映一些最新的发展。

摄影的三个侧面

摄影原初是一项技术发明。它被用来记录物体的影像。摄影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光学成像技术和感光材料技术。前者与镜片制作密不可分,是摄影发明的前提。摄影发明的核心是稳定有效的感光材料的发现和改进。摄影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看作一种记录现实的方法。尽管它被用来制作肖像,艺术家们却不愿接纳其为一种艺术形式。与绘画相比摄影似乎没有多少创造的空间。摄影家们争取艺术地位的努力开始于二十世纪初。他们起先试图模仿绘画。由于印象派绘画是当时的时尚,摄影家们运用虚化对焦来创造与印象派绘画相仿的模糊的影像效果。然而不久f/64派一反虚化对焦的做法。与其相对立,他们利用最小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结果是,影像被弄得尽可能的清晰。f/64派称他们的做法为“直接摄影”。正是用这种直接摄影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摄影的艺术感染力。从此人们不再对摄影的艺术地位产生疑问。

摄影在艺术殿堂中争得一席之地之后,其技术方面的特性并没有被淡化。事实是,每一项摄影技术革新都把摄影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彩色感光胶片、单反相机和电子感光芯片是三项最大的技术革新。这样,摄影便成为科技和艺术在其中得到完美结合的一个领域。在技术哲学中我们讨论到,技术和艺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说来,技术创造受到自然定律和特定功用的制约,而艺术创造则不受两者的约束。基于技术和艺术的不同特性,在摄影中技术服务于艺术。总体上我们可以说,技术是手段,艺术是目的。进一步,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我们有必要区分出摄影的另一个侧面:技法。摄影技法不能被技术所取代,需要摄影者的技能。另一方面,摄影技法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过适当的训练后能够为一般摄影者把握。下面我们对摄影的上述三个侧面做较深入的讨论。

科技

摄影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一种艺术形式。科技主要运用于摄影器材的制造之中。摄影器材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相机和感光器材、相机附件、工作室器材和后期处理器材。在四类摄影器材中相机和感光器材是核心。一个摄影爱好者制备摄影器材也大致按照这个顺序。与其相对应,相机和感光器材中所含的科技成分也居于各种摄影器材之首。摄影中的技术按其特性又可以分为四类:光学技术、化工技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光学技术是相机,尤其是镜头制造的基础。化工技术原先是感光胶片制造的基础。进入数码摄影时代以后,它仍然对摄影器材材料的制造至关重要。机械技术基本上涉及到摄影器材的各个领域。大部分摄影器件中都包含有机械部件,无论是相机还是打印机。在胶片摄影时代电子技术被用在摄影器件的控制中。到了数码摄影时代它取得了核心地位,是感光芯片的基础。

技法

科技是摄影器材制造的基础,但是摄影器材需要摄影者的操纵。摄影技术的长足进步使许多原先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例如自动曝光和自动对焦。这大大简化了摄影操作。然而,机器本身却不能代替所有的操作。即便是自动曝光和自动对焦技术依然不能解决所有的曝光和对焦问题。所以,尽管如今的摄影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我们仍然需要摄影技法。只不过现在的摄影技法必须建立在先进摄影技术的基础之上。那么,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摄影技术会不会最终取代摄影技法?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涉及到技术的界限。我个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是我博士论文中的一个主要观点。简单说来,有些人能做的事是机器永远做不了的。人的组织结构和机器的组织结构处在不同的复杂层级上。

艺术

摄影技法是摄影艺术的基础,但它又不属于艺术的范畴。技法与艺术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普遍性,而后者追求独特性。举个例子来说,多重曝光是一种摄影技法。这种技法每一个摄影者经过简单的培训都可以轻易地学到。但是,一位摄影大师的艺术却总是独特的,基本上是别人不能模仿的。总的来说,所有能列出规则加以传授的东西都属于技法的范畴。而艺术是没法谈规则的。它需要直观感觉和体会领悟。在摄影构图中人们常提到“黄金分隔”原则。然而在许多场景中我们都无法简单地运用这一原则。这只是摄影入门者的一个有益的指南。好作品看多了,摄影经验丰富了之后构图就完全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直接的感官感觉,而是建立在长期训练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

摄影作品的要素

摄影作品是摄影活动的产品和结晶。摄影的几个侧面在其中都有表现,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却很不相同。摄影技术主要体现在摄影器材中。它在摄影作品中只有很微弱的表现。相较而言,许多摄影技法都会在摄影作品中留下明显的痕迹。例如多重曝光、变焦曝光、跟拍、后帘闪光、虚化对焦等。最后,全部的摄影艺术都体现在摄影作品之中。总的来说,摄影器材与摄影作品相比基本上是一个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摄影作品是摄影的核心。

由于摄影技术在摄影作品中体现甚微,我们在考察摄影作品时只需关注技和艺这两个方面。下面我们要谈到的摄影作品的几个要素都多少含有技和艺的成分。但是在曝光、清晰度和布光中技的成分居于主导地位,而在构图和吸引力中艺的成分占绝对优势。因此,总体上我们可以称前三者为技法要素,后两者为艺术要素。

曝光

摄影作品的曝光要素基于摄影的基本技术特性。摄影通过在感光材料上记录物体影像的方法来创作作品。感光材料上的感光效果取决于它的曝光量。合适的曝光量是成功摄影作品的必要前提。一幅摄影作品就像一个景观,其中每个部分之间明暗和谐了我们才能看得清楚。任何感光材料都有一定的感光域限。曝光量超出上限的部分会变得全白;曝光量超出下限的部分会变得全黑。在两种情况下物体的细节都会丧失。通常在一个成功的曝光中,影像绝大部分的曝光量都应该落入感光域限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景观中绝大部分的细节都被记录在摄影作品中。曝光总体上是摄影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中没有多少创造的空间。

清晰度

摄影作品的清晰度要素基于摄影的另一个基本技术特性。在摄影中感光材料记录的影像是通过光学成像的方式形成的。光学成像必然牵涉到影像清晰度的问题。影像清晰度取决于对焦和景深两个因素。相机对焦平面上的物体在影像平面上成像最清晰。随着我们渐渐远离对焦平面,物体的影像清晰度递减。景深实质上是清晰度的域限。在景深的边界处物体的影像由清晰变为模糊。所以,只有景深范围内的物体成像才是清晰的。而景深把对焦平面夹在中间(注意不是正中间)。与曝光相比我们在清晰度上有更多可控的空间。例如,通过缩小景深来虚化陪体,突出主体就是一种重要的构图手段。再有,通过虚化对焦我们可以在人像摄影中淡化皮肤上的一些缺陷。

布光

曝光和清晰度是摄影作品的独特要素。从布光开始我们讨论摄影作品与绘画所共有的一些要素。绘画中也讲究布光,包括光的角度和强度。但是由于光是摄影的主要媒介,它对布光要更加讲究。我这里理解的布光是比摄影工作室里的光源设置和修饰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对所有摄影用光各个方面的选择和设计。在摄影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光的角度和强度,而且要关注它的色温、品质(硬度)和偏振性。对于不可控的光源我们只能等待时机,选择理想的光照条件。对于可控光源我们应当努力做到精细的设计。显然,在布光中我们又有了更大的自由。而且布光会直接影响到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因而其中的艺术成分也增长了许多。

构图

摄影作品和绘画同样以二维视觉的形式呈现,所以构图是两者共同的要素。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也的确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由于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过程有很大的区别,两种构图之间也有重大的差异。例如,在绘画中包括和排除一个物体对画家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摄影家却没有这么幸运。有时为了避开一个干扰性的物体我们需要绕着拍摄对象转来转去,试图找到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费尽心机之后很可能发现那根本无法做到。构图是摄影作品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就有美感,它已经属于艺术的范畴。因此,构图中含有很少技法的成分。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宽泛的指导原则,但是具体到每幅作品的构图主要只能凭感觉。这种感觉建立在艺术天赋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吸引力

任何好的摄影作品都会对观赏者具有吸引力。我们从事摄影活动的目的最终是要创作出这样的好作品。吸引力是摄影作品的一个综合要素。不同的吸引力有层次上的差异。一幅关于美人或美景的作品自然具有吸引力。但是这种吸引力直接来自对象的本身。因而这种作品中的艺术创作成分很少。我们谈论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更加关注它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可以作用于观赏者心灵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力度和深度。它可以是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是思考的引发。它可以是情境的营造,也可以是热情的激发。它可以揭示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也可以鼓励人们介入某种社会运动。总的来说,一幅摄影作品感染的力度和深度越大,它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摄影专题

上述摄影的侧面和摄影作品的要素是对摄影的总体考察。现在我们讨论一些摄影的具体领域。摄影按照对象和主题可以分成不同的摄影专题。下面要讨论的风光、建筑、人像和静物是几个基本的专题。它们几乎覆盖摄影的所有对象。而活动算是一个综合性的专题。它可能涉及到前面的四个专题,但本身又具有独特的主题。不同的摄影专题需要不同的器材和技法,其中的艺术也会有不同的侧重。

风光

风光摄影的对象是大尺度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岩、河湖、树木、田野、沙漠等。风光摄影对器材的要求很高。一方面,风景的对焦域很大,通常需要很大的景深。另一方面,风光作品经常会被放大许多倍之后展示,因而需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就单反相机来说,机身并不需要太好,但是能够覆盖28mm-200mm焦距范围的高质量镜头是必需的。此外,一个轻便稳固的三脚架也是必要的。风光摄影中的曝光、对焦和景深控制相对简单。但是风光摄影者对自然光的特性要有深入的把握。绝大多数好的风光作品都采自一天中的黄金时段,因为此时的光线质量最高。一幅包含美景的风光作品本身就具有吸引力。然而创作一幅具有意境和韵味的风光作品当是更高的目标。

建筑

建筑摄影的对象是人类建造的大尺度的物体,包括亭台、楼房、桥梁、纪念碑等。建筑摄影的拍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所以很难会用上长焦镜头。一个24mm-70mm的变焦镜头可以应对大多数的场合。建筑摄影中光线较暗的场合下三脚架也是必需的。这包括拍室内和夜景。总的来说,建筑摄影对器材的要求低于风光摄影。由于建筑的光源种类多而且分布不均,建筑摄影中的曝光和布光技法比风光摄影复杂许多。但是在对焦和景深控制方面同样简单。建筑与自然风光不同,是人类的造物。因此,我们在拍建筑时不仅要突出它们的自身之美,而且要表现其人文的要素。建筑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人像

人像摄影的对象是人,具体说来是人身体的全部或局部。更确切地说,它是通过人的身体展示出来的人的精神世界。人像摄影对技法的要求远大于器材。一个反应稍快的单反相机加上一个85mm的定焦镜头是人像摄影仅有的必需器材。在摄影工作室之外拍人像所遇到的光照条件可能很复杂。这会为正确的曝光带来挑战。在抓拍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处在不断的运动中。这对对焦技法有很高的要求。在工作室中拍人像则又会涉及到一整套的布光技法。在这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人像摄影的最重要技法是抓取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和神情的瞬间。由此,人像摄影中的艺术已经很明朗。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文化的核心。人像摄影的目标就是要揭示这个丰富复杂的世界。

静物

“静物”一词同样来自绘画。但是我所理解的摄影中的静物包括所有体积较小的物体和器件。它可以大到家具,小到一粒米。拍摄大尺度的静物在器材和布光方面与拍人像相仿。但是拍摄微小的物体则需要特殊的微拍器材和技法。所以,静物摄影,尤其是微距摄影,对器材和技法的要求都比较高。微距摄影涉及到很高的影像放大率。长焦镜头具有高的放大率,但最理想的是使用微距镜头。此外,微距摄影对对焦点的选取和景深的大小都非常敏感。往往细微的变动都会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像效果。精心设计摆放的静物本身就可以带来美感。微距摄影作品也可以让我们用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觉尺度去观赏世界。然而,静物摄影进一步可以用静物去透视一个更富内涵的深层世界。

活动

风光、建筑、人像和静物几乎涵盖所有的摄影对象。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摄影专题不是因为它涉及到不同的对象,而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主题。具体说来,它的主题是把一个活动的方方面面以一个有机整体的形式展示出来。拍摄一个活动(如一场婚礼),可能涉及到风光(婚礼的外景)、建筑(婚礼的举办场所)、人像(新娘和新郎)和静物(戒指和蛋糕)。从这种意义上说,活动摄影是一个综合性专题。一个活动很难只通过一幅作品展示出来。另一方面,一组活动作品又不能只是由多个作品组成的无序集合。一个活动的所有作品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活动的各个侧面之间应保持和谐的比重。可见,活动摄影涉及到一个比构图更高层次上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