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和职业背景

总述   心路历程   教育背景   职业背景   兴趣爱好

总述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安徽的一个小镇上度过。在县城读完高中后,先后在中国、美国和德国接受两个专业(计算机科学和哲学)、长达15年的高等教育。我曾在信息产业界工作过10年时间,目前在做与语音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工作。我有着广泛的兴趣,业余爱好主要包括哲学、摄影和诗歌。

心路历程

我童年结束后的三十年人生旅程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延续大约十年时间。

一、学习时代:启蒙与超越,1984-1994

在高中时期我酷爱物理,痴迷于 Einstein 的宇宙大一统思想。当时毫无疑问地相信世间的所有现象最终都可以用物理定律来解释。这种科学主义的信念在大学时期很快受到了挑战。我在广泛阅读哲学和社科著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意识到许多现象无法用物理学解释。最终我看到了科学的界限,但是我仍然持有世界体系观念。如果说科学无法涵盖世间的所有现象,那么通过哲学依然可以建立起世界体系。我在 Hegel 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中看到了一个可行的范例。这种世界体系观念在研究生时期进一步被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所取代。我的这一重大思想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Kant 和 Heidegger 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使我看到人的核心地位。而人的本质特性就是自由与创造。

二、美国时代:叛离与回归,1994-2004

研究生毕业后我开始了十年的旅美生活。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怀着典型的"崇西贬中"的态度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当时一心想融入美国的文化。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种融入是不可能的。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许多以前想当然的东西变得值得思考,许多以前存留于潜意识里的东西变得彰显。对美国社会的切身体验同时也深化了我对西方文化和西方现代性的理解。由此我对中国现代性的思考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开始于大学时期,并构成我人生的最大课题。我对中华文化由贬斥到认同的态度改变是我人生的第二个重大思想转变。因此中国哲学中独特的人文主义对我变得非常有意义。

三、列国时代:多元与综合,2004-2014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先后在四个国家生活。它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美国、中国、德国和新加坡。对这几个国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中国现代性课题的需要。这四个国家都具有理论代表性。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美国把西方现代性中的许多要素都发展到了极致,无论是科技、民主还是资本主义。德国主导下的欧洲显然在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切身体验这一点是我决定去欧洲生活几年的主要动机。回到中国生活几年则是为了体验中国社会新的变化。基于先前的积累其中重大的变化都发生在近几年时间。最后,新加坡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对建构中国现代性能提供许多重要的启发。在这个多元的背景经验之上我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基本思路不断变得清晰。一些初步的想法记录在我的博士论文之中。这标志着理论建构阶段的开始。

"My 30 Years of Thought Development" 一文中,包含着我的思想在三十年里的详细发展过程和最后成果。

教育背景

我在三个国家获得了两个专业的五个学位。

职业背景

我在读研期间做过多种兼职工作。这包括北大时期的程序员,美国读书时期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和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以及德国时期的研究职员(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我做过的全职工作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关。

兴趣爱好

我在科技和哲学领域受过科班训练,但在艺术领域没有受过任何正式教育。作为必要的补充我培养起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兴趣。我最早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当时很难在这方面做深入的发展。后来我开始着迷于摄影。这在美国工作期间得到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我在诗歌方面又有了可观的进步。这几项爱好我都会继续推进下去。